拂过小说CMS
拂过小说CMS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零九章:大清天命·中外一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七百零九章:大清天命·中外一体

 

天幕上。/p

自秦至清的疆域图依次排列布满天野。/p

中国的疆土在不停扩大。/p

但下一瞬,每一个朝代的疆域图又都变成了大不一的彩色图。/p

那些彩色图布满在疆域图的周围。/p

唯有一个朝代,它的疆域图依然是一体颜色。/p

清/p

/p

在是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其应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夷狄的重要策略是羁縻治策。/p

古人谓“羁縻”的本意,在于朝廷掌握要害诸如马之“羁”(笼头)、牛之“縻”(鼻绳),能有效控制蛮夷而又较宽松随意,“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p

其治策源自春秋战国,秦朝以后,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施用于边疆及其以远地区的治边之策。/p

基本内容,是中原王朝借重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其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p

朝廷为分封的王、侯、邑长和将军、都督等配备协助管理的官吏,规定予封土职的级别类同于边郡或县。/p

受朝廷所封的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世袭其职,世率其民,并不属于国家的正式官吏。/p

朝廷对各级土职的管理相当松弛,亦未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亦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p

此外,王朝经营边陲通常不指望经济回报,在此类地区大多象征性征收少量贡纳。/p

羁縻治策的主要特点,是施行的范围十分宽泛,施行对象包括边疆的蛮夷和与中原王朝有往来关系的邻邦。/p

换言之,中原王朝施用羁縻治策的对象“蛮夷”,所指是与华夏对举之“夷”,即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p

晋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p

其中心内核清楚的表明中原王朝区分夷或夏,大体是根据不同文明的差异,非华夏者均被中原王朝称为“蛮夷”。/p

这就是“华夷之辩”/p

也是元代之前,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思想内核。/p

/p

大秦。/p

宫殿内一片寂静。/p

在场的众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p

听话听音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p

但也因为这份本能,他们更加难以接受天幕内的深刻涵义。/p

守中治边,守在四夷。”/p

这就是羁縻治边思想的体现。/p

腹地得到保障,王朝才能生存。/p

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有明确区分,守中方可治边!/p

治边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腹地的安定繁荣!/p

在边陲实现守在四夷,做到内华夏而外夷狄以及裔不谋夏,夷不乱华!/p

而汉唐两朝为顶峰的繁荣,与四周边陲得到有效防卫不无关系。/p

但天幕话后的意思却不是这般。/p

“其实,也没什么不是吗?”/p

萧何先打开言路。/p

他有些忐忑的看着眼前地砖,颤着声音道:/p

“唐太宗也依胡汉一家、天下一体的治理理念?他不也”/p

话未完,冯去疾肃穆开口道:/p

“但他是中原天子。”/p

殿内再次沉默了。/p

中原天子可以决定“华夷”“胡汉”/p

这是天子的职责。/p

但清朝皇帝不是。/p

他们是“夷”!/p

半晌后,上位处传来一声叹息。/p

底下四人都沉下了头,不敢言语。/p

夭寿了!!皇帝叹气了?!!/p

嬴政半垂目,脸上浮现一丝悲色。/p

这心事还得从那混球那边起。/p

对于汉朝,他是羡慕的,但他并不仰视。/p

刘邦关于“民”的见解他也认同。/p

但认同归认同,理解归理解,感受归感受。/p

问题就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悲哀。/p

他的叹息不是基于什么华夷之辩还是不辩。/p

用楚武王的一句名言:/p

“我蛮夷也!”/p

真按照华夷之辩来讲,秦国也是蛮夷。/p

他叹息的是自他往后的一群中原天子。/p

能跳出一国之君的身份,着眼四海万民的只有两人。/p

唐太宗、雍正。/p

而雍正不是中原天子。/p

换句话讲。/p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最上心、最做出成绩的,是名外人!/p

还是名夷人!/p

那华夷还有什么可争的?/p

是自己无能无为,然后抱着祖宗留下的东西等死,有一个正统之名。/p

还是让贤为能,让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但得一个不孝之名。/p

两者又该如何选择呢?/p

“雍正天子也。”/p

/p

大汉。/p

“边陲之患为足疥疮,腹地之困才是致命的胸背毒疮。”/p

刘邦突然想起明清之前,历代皇帝对边患的认知。/p

他同样这么认为的。/p

但现在,还真就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p

治边之策既不能与内地雷同,亦不能固定化或模式化,而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与适应性。/p

但问题来了。/p

天幕既然提了这事,那明它一定是有落后不足的地方。/p

可不足在哪里呢?/p

刘邦看向吕雉。/p

吕雉同样拧眉不解。/p

两人对视一眼,一人一句的对讲开来。/p

“封邦建国。”/p

“郡县。”/p

“郡县封国。”/p

“州”/p

“等等!”/p

刘邦突然抬打断吕雉的话语,看着吕雉正色道:/p

“郡县封国娥姁,你认为封国是国还是郡县?”/p

吕雉刚要回答当然是郡县,但话刚到喉咙这里就咽了回去。/p

但它是封国。/p

刘邦看着深思的吕雉,再次轻声道:/p

“那么,羁縻是国家本部,还是国中之国呢?”/p

!!!/p

/p

但羁縻治策适用范围过于宽泛,造成边疆蛮夷治策与邻邦应对政策的混同。/p

汉唐等王朝以邻邦的君主为王、侯或将军、都督等职的记载屡见不鲜。/p

这一时期应对边疆蛮夷与邻邦的政策,两者间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制度性的特征并不明显,中原王朝对边疆蛮夷和邻邦长期施行容易混淆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对边疆统治的深入。/p

以羁縻治策为亘古不变之策。从秦汉至唐代,基本上看不到根据南北部边疆的差异和不同时期的变化,对羁縻治策进行相应调整的记载,可是以不变应万变。/p

在元代以前,羁縻治策大致停滞在草创及有待完善的阶段,同时施行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施治较明显,亦缺少保证其稳定运行的相应制。/p

以较重视治边拓边、并积累丰富经验的两汉和唐朝为例。/p

两汉的边郡制度与唐朝的羁縻府州,均施用于全国各地边陲,并无因地制宜的改变和具体化一类的规定。/p

重防御、轻开发是两朝经营边陲的共有特点。/p

可见两汉与唐朝的治边之策,在主体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

两宋面对北方夷狄政权的压力,同时需从广西等地增取税收,经营南北边疆的重点乃有变化,在南北部边疆的治策亦有差异。/p

而设于广西等地的羁縻州县,由此产生土官制度的萌芽。/p

/p

大汉文帝时期/p

刘恒眉头微蹙。/p

自天幕里的长篇大论中,他感受到一股决然不同的思想主张。/p

这种主张与三代诸子的都大相径庭。/p

也与他学习认知的知识体系南辕北辙。/p

但是/p

刘恒缓缓舒展眉头。/p

再次平静下来。/p

这不就是天幕的意义吗。/p

远超时间的见解。/p

指明未来的天眼。/p

悬天之日。/p

/p

大唐。/p

李世民将天幕上重点简洁于纸上。/p

随即看着纸张沉思着。/p

元朝与其他中原王朝不同。/p

他们乃视对外拓展为要事,是将守在四夷的边疆为向往拓展的战略前沿。/p

完全摒弃“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信任和重用西南蛮夷,经营边疆的重点,主要在尽快建立统治并汲取边疆的资源,以满足对外拓展及内外用兵的需要。/p

他们身上没有一点中原的影子。/p

可以是真的格格不入。/p

李世民放下里的笔,感慨道:/p

“集华夷之观之大成。”/p

“不是跳出华夷之观以天下为一体”/p

“雍正”/p

“这才叫天子。”/p

李世民摇了摇头。/p

“几百年了”/p

自赵匡胤至雍正。/p

这期间宋元明清看得久了。/p

他都快忘了真正的天子是何等模样了。/p

/p

据明末人估计,入主中原初期的蒙古人约有四十万人。/p

征服者企望以此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极为困难。/p

因此元统治者视汉人为最大对,在全国推行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重点防范汉人与南人的“四等人制”。/p

实行土官制度后,南方蛮夷上层被元朝视为得力助,这是元朝大量任命西南蛮夷首领为土官,并予以充分信任的深层原因。/p

边疆蛮夷亦感其厚意,为之积极奔走效力。/p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言:“中国既安,守在四夷。”恢复汉唐以来“守在四夷”的治边传统。/p

其治策为以后诸帝所继承。/p

因为漠北的蒙元后裔鞑靼与瓦剌诸部,颇为活跃,屡为边害。为防备鞑靼与瓦剌南下,明朝在北部边疆驻扎重兵,防范的重点仍在北方。/p

而且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也发动了“三征麓川”等重大战役。/p

/p

但因为继承汉唐以来“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与华夷之观,所以只重视开发西南边疆的资源,发展其税收和金属矿藏,在经济上为我所用。/p

至于当地的具体情况,依然是土司自治。/p

所以,羁縻治策与土官土司制度虽有区别,但核心思想是相通的,两者的做法都是“羁縻之治”/p

那么问题来了。/p

羁縻之治在古代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广泛而深远。/p

为什么就偏偏断在了雍正里?/p

这就不得不提一本“千古奇绝”的神书了。/p

大义觉迷录/p

/p

大清乾隆时期/p

“啪”的一声!/p

乾隆一掌拍在脑门上。/p

脸上写满了痛苦二字。/p

“千防万防啊防不住啊!”/p

那本破书有个屁的深刻含义!/p

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皇帝的耻辱!/p

“唉”/p

乾隆叹口气,但也只能继续看着。/p

反正丢人的不是我/p

而且他也确实开始好奇了。/p

/p

康熙时代浙江有个叫吕留良的学者,在著书和讲学中尊奉孔子思想的精义是“尊王攘夷”。/p

雍正六年(2)这个提法,在他死被湖南一个叫曾静的落第书生看到了,很是激动,于是和学生张熙筹划反清。/p

/p

他们宣扬雍正得位不法,并给他列了十大罪状,即“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p

这十条罪名基本囊括了雍正从继位起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其中除“好谀任佞”稍显平淡,其他九条罪名全都称得上是触目惊心,骇人听闻。/p

曾静雍正这样的暴君,就算不是满人,是汉人,也根本没资格做皇帝。/p

又打听到川陕总督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想来肯定能继承岳飞遗志来抗击外夷,就派人带给他一封策反的信,眼巴巴地请他起事。/p

岳钟琪接信后虚假地应付了一下,理所当然的报告了雍正。/p

雍正下令逮捕了这个谋反集团。/p

按理,这种铁板钉钉的谋反罪直接按律法走就完了。/p

但雍正不,他杠精也好,他在这件事里看到会也好。/p

他去亲自阅读了吕留良的书信、著作,最后决定跟他好好辩论一番。/p

/p

大宋太宗时期/p

赵匡义还想知道那本写什么呢,然后就被这起源震惊的一愣一愣的。/p

“你可真是个”/p

赵匡义脑子里突然浮现“朕就是这样一个汉子”的那句话。/p

“不同寻常的男人。”/p

但同时他也明悟了一些东西。/p

“他不是只想当一名胡主啊。”/p

望着天幕,在赵恒不明所以的表情中,感叹道:/p

“他是想当天下主。”/p

“不”/p

回想雍正所做的事情。/p

锐意改革,铲除积弊,清查钱财,整饬吏治,摊丁入亩,打击朋党,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p

又是追赃,又是抄家,又是罢官,又是杀人,也难免蒙受操切之讥。/p

他心中哪怕在有所成见也不得不承认。/p

“他是天下主。”/p

/p

再用大逆不道的吕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并论吗?/p

你曾静为何尊敬悦服一个行走于市井江湖的吕留良呢?/p

你曾静真的是可以担当‘天聪明,乾之九五’的大人物吗?/p

你曾静自命为济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还是心怀异谋,图为不轨呢?/p

这种不停反诘的问话也许问崩了曾静,也许是曾静怕死。/p

总之曾静认罪,写了本归仁录/p

案子结了,刑部决议,曾静凌迟处死、诛五服、三族妻女为奴、抄家。/p

但谁也没有料到,一向以冷酷著称的雍正,这次却做出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p

连下数道谕旨,赦免、宽宥曾静等人,还做出承诺:以后朕的子孙也不得因为他诋毁朕而追究、诛戮其人及后人。/p

同时,雍正也透露出自己对于“华夷之辩”的看法。/p

/p

{实话,看起来可能是有点搞笑。}/p

{但放在那个时代背景里,没有几个专制帝王会采取这种方式来处理此类案件。}/p

{他们的惯常做法,是谁要胆敢他们一个“不”字,就把谁抓起来砍脑袋,或者拖下去打屁股。}/p

{而且,砍脑袋之前,还要在嘴巴里塞上木球,完全剥夺他人话的权利。}/p

{如果自己遇到了什么尴尬事体,则把盖子捂得严严的,一点风都不让透出去。}/p

{将知情人和目击者秘密处死,杀人灭口,也是常规的配套措施。}/p

{实在掩盖不住的,则歪曲真相,篡改事实,指鹿为马,文过饰非,寄希望于民众的健忘和弱智。}/p

{像雍正这样,以九五之尊与案犯对簿公堂(本人未出场),等着对等讲理的架势,通过充分理的方式来降服对方,确实绝无仅有,而且匪夷所思。}/p

{你们可能忘了,他可是精通儒学和佛学的雍正,坚信大义可以觉迷,而匪类亦可归仁。}/p

{因为儒学讲“人皆可以为舜尧”,佛学讲“众生是佛”,也就是人人都有慧根和善缘。堕落为人、为匪类、为畜生,是因为被各种魔障谬见所迷,不能觉悟。}/p

{这就要由具有“大光明、大智慧”的人来启迪,来开导。}/p

{雍正就这么自认为的。}/p

{哇好普信。}/p

{普信?不,按照现在的法,他是一个弥赛亚情结的人。}/p

{而这就是他与其他明清皇帝的不同。}/p

{他是真心实意的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万民需要他来拯救。}/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张了张嘴,最后只能空留一声叹息。/p

让哑巴开口,顽石点头,畜生变人。/p

这就是觉迷,谓觉悟迷者。/p

“大义觉迷录老四啊”/p

复杂心情十分复杂。/p

他能感受到这个四儿子心中的志气。/p

他要天下人,心悦诚服他。/p

/p

雍正:“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是书经上的理论。/p

大义觉迷录里的内容总结一下就是,因为明末时期明朝的政权已经物腐而后虫生,自己不能收拾,所以我们入关来澄清宇内。/p

舜为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这是孟子讲的。/p

满洲人比他们还强,是在中国有籍贯的。/p

满人有德,可同舜、文王一样为天下君。/p

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华夷之分没有道理。/p

天下本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这有什么不对?/p

中土人中有禽兽,夷狄族中也有禽兽之人,人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和义。这些都是孟子的。/p

“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p

/p

大隋。/p

蹲在地上的杨坚看着这最后的一句话,抿了抿嘴角。/p

一个人,不看他怎么,只看他怎么做。/p

言辞不一,伪君子。/p

言行一致,真君子。/p

他可以雍正的这番话是为了收买人心,是为了加强满人统治。/p

但问题就在这里。/p

他的话,他都做到了。/p

那百姓又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p

总比“苦一苦百姓”要好的多吧?/p

独孤伽罗抱着幼世民,看着天幕,干声道:/p

“三代之治只需再有一代”/p

雍正话里的目标就会实现。/p

华夷之辩会彻底被有德者居之取代。/p

“这太可怕了。”/p

杨坚点点头,然后愣了一下。/p

“不对,什么叫太可怕了?”/p

独孤伽罗紧张的看着他。/p

“这难道不可怕吗?”/p

“万一另一个夷人推翻了清朝,他也以有德者居之所立足,那这天下还有华人之地吗。”/p

杨坚一头黑线,看着独孤伽罗道:/p

“炎黄子孙四字你是一字不看啊?”/p

独孤伽罗愣了一下,随即羞红了脸,又转瞬恼羞成怒!/p

“还不是我照看孩子太累了!”/p

“你看看你都做什么了!”/p

杨坚面无表情道:/p

“洗尿布。”/p

/p

雍正将这套理论,以及逐条驳斥曾静所述自己的十条罪状制成长文特谕,又将曾静的归仁和卷宗、口供等结集成册,书名叫大义觉迷录,大量印刷,发放给天下士子,让他们学习。/p

于是清朝国土上出现了一道诡异的风景。/p

东路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由曾静负责现身宣讲。/p

西路上,张熙在山西、陕西等地宣讲。/p

而共同的声音只有一个。/p

雍正是个好皇帝。/p

而这种行为对于天下、对于清朝的结果,套用曾静在归仁中的“夷夏观”就是:/p

“是春秋之书分华夷者,在礼义之有无,不在地之远近。其心实至公至平,原视乎人之自处何如耳。”/p

至此,清朝拥有了与明朝相似的正统性。/p

雍正正式重塑了大清天命。/p

中外一体。/p

弥赛亚情结的人通常比别人更加敏感、富有同情心和爱心。/p

他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非常关注,尤其是贫困、饥饿、战争等社会性问题。/p

缺点就是由于他们过度自信和自大,往往会低估自身能力的极限,也会倾向于过于理想化,希望一步到位地解决所有问题。/p

同时,他们的过度热情和责任感有时会使他们过度投入,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平衡。/p

这个词是西方名词,但不代表中国没有同等的人。/p

毕竟社科里是没有发明这个词,只有发现这个词。/p

就像科学这个词,中国就叫格物,只是格物没发展起来罢了。/p

东西一样,名词不同而已。/p

/p

雍正的行为在帝制社会里总是充满一股奇怪的风格。/p

雍正的名声其实跟赵匡胤差不多。/p

都是被后人拉后腿。/p

但清朝跟宋朝又不一样。/p

宋朝那是纯粹的能力问题,清朝不是。/p

清朝就是态度问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