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伟大变革·改土归流
{自从了解了古代户籍制后,我真的对什么上的朝代之争屁兴趣都没有了}/p
{所以,虽然只是相对平等,但在帝制社会且集权巅峰的皇帝中,雍正确实不错,就算是清黑头子,一般都绕过雍正,甚至称为四哥。}/p
{清黑是想黑不动,只能造谣诽谤,但雍正做的事都能看到,所以实在黑不动。}/p
{想黑雍正还不简单,亲儿子登基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它改革的重点法案先废了再,唯一一个写本书被下一个儿子给禁了的狠人。}/p
{你是不知道这两件事干了之后,那朝堂上有多支持乾四,可见雍正治国之不得人心(狗头)}/p
/p
大秦。/p
嬴政笑了,笑得很开心。/p
笑得其他四人心里直发毛。/p
“果然啊”/p
嬴政正襟危坐,笑道:/p
“又是父慈子孝。”/p
/p
大汉武帝时期/p
刘彻不清楚那父子俩的关系如何。/p
但也得雍正目前的内政挑不出一丝毛病。/p
这话哪怕是文帝在世也会认同。/p
那对比就出来了。/p
“乾隆”/p
刘彻念着这两个字,心下明白了。/p
他没顶住士绅们反扑的压力。/p
/p
大唐高祖时期/p
李渊有点惋惜。/p
“无仇不成父子啊。”/p
李建成端着茶盏表示与我无关。/p
毕竟脑袋掉的是我。/p
李世民则忍受着话里的嘲讽。/p
没办法,一个名正言顺的太子之位实在是太重要了!/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
当然了,不跳两下也不是他的性格。/p
李渊听着这句话立刻拉长了脸。/p
无力反驳。/p
/p
大明。/p
朱元璋很想显摆一下自己的父子情,想标儿一定不会改自己的政策。/p
但脑子不由自主想到明朝皇帝的潜规则。/p
上位就改前位皇帝的政策。/p
而且/p
坐在椅子上的朱元璋换了个姿势。/p
标儿的主意可正了,自己制定的那些制度,他要上位了估计还真得改/p
但这是咱的问题!/p
虽然不喜欢清朝,但实事求是的,雍正的政策没问题。/p
没问题还改,那就是他儿子有问题!/p
这么一对比还是咱标儿好!/p
马皇后就看着老朱在那里变脸。/p
都不用问,又在那跟人虚空较劲呢。/p
/p
大清雍正时期/p
晴天大霹雳!/p
弘历人都傻了。/p
什么玩意儿啊?哪跟哪啊!/p
你话清楚我改什么了?!/p
至于那本书/p
起那本书啊他脑瓜子都嗡嗡的!/p
那本书必须得禁!/p
不过此时此刻还得照顾眼前事,毕竟/p
砰!/p
通透碧绿的十八子摔在弘历身上。/p
雍正站起身指着弘历,气的脸色发紫。/p
“你个逆子!”/p
“古人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
“刚登基就想着动改政?你个不孝子!”/p
雍正气的要死。/p
前面还在自得,后面就当头一棒。/p
关键是,他废的都是自己的心血啊!/p
雍正这人脾气上来那是谁都拦不住,弘历也明白他阿玛的脾气秉性,随即抢先道:/p
“汗阿玛,眼见为实耳听为虚?/p
“自古新皇登基为权宜计者不计其数,儿臣许有难言之隐啊!”/p
着,弘历一个叩首。/p
雍正则沉着脸看着他。/p
他犹豫了。/p
朝野上的那些人有多处理他是知道的,就因为知道所以他才犹豫。/p
“那朕就看看,你到底有何难言之隐。”/p
弘历叩首不言。/p
一切都拜托你了!/p
未来的我!/p
/p
天幕上。/p
视角从宏大的清朝疆域缩下拉至南方。/p
随后,一片片七彩斑斓大不一的势力划分铺满画面。/p
/p
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同它们邻近的湖南、湖北、四川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p
因为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大多都是四周较平坦而中部突兀多山,所以经济落后,生产方式不同,与中原朝廷的关系疏密不一。/p
自元明以来,这些地方就实行土司制度,土司管辖各该民族,他们的承继行世袭法,然需朝廷批准。/p
土司在内部自行征纳赋役,仅向朝廷进贡少许银物。/p
土司自定成文和不成文的法令,对属民生杀予夺,朝廷概不过问,在这里实现的是土司的意志,而不是朝廷的政策。/p
还有一些地方,连朝廷承认的土司也没有,只受该族头人的统治,可以是土舍制。但他们往往受邻近的土司控制。/p
土司、土舍是大大的“割据者”,因而产生朝廷要加强对他们辖区的统治与他们维护旧制度的矛盾。/p
/p
/p
大宋。/p
赵匡胤仔细琢磨了一阵,恍然道:/p
“这不就是唐代羁縻的变种吗?”/p
施行土官土司制度,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使之相互牵制。/p
既能大体实现了对施治地区的有效调控,又授予了土司利用当地资源的某些合法性,同时掌握收回其资源占有资格的权力。/p
能减少蛮夷首领独占资源或为争夺资源而争斗不已的情形。/p
还可以不引火烧身。/p
问题就是,鞭长莫及。/p
/p
明朝以来,朝廷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设置府、厅、州、县等地方政权,派遣一定时间进行调换的流官前往治理,这就是改土归流。/p
但效果都不大。/p
因为土司逐渐掌握与朝廷打交道的方法,平时借多征税收以自肥,条件具备时逐渐坐大,甚至凭借掌握的土军分裂割据。/p
而朝廷允许土司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客观上也保护了落后社会及其旧俗,并使土司辖下的夷民难以得到国家法制的保护。/p
随着这些地方的不停开发,土司制度保守、落后的一面逐渐明显。/p
例如,清初土司对属民任情役使,赋税是“一年四派,三年一大派,派计钱,大派计两”/p
但他们掠夺的比向朝廷上贡的多得多。/p
如云南镇沅土知府刀瀚于雍正初年,每年进贡银三十六两,米一百石,而向土民征收银两千四百三十八两,米一千两百一十石,强征的比上贡的多几十倍。/p
同时,土司恣意虐杀属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者的家属,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曰“垫刀银”/p
康雍时人兰鼎元属民对土司“无官民之礼,而有万世奴仆之势,子女财帛总非本人所自有”/p
/p
{感觉土司就是一种特殊的乡绅氏族,中原地区都做不到皇权下县,更别边远地区了,只要土司不自己作,像奢安那种,中央政权应该还是以保留利用为主。}/p
{根据朋友所,他爷爷是广西的土著,那一代打地主分田地才从山上下来的,因为平地能种田的土地是地主的,没有土地的人要被迫到很山很山的半山腰是开田。而土司就是有暴力构掠夺资源的地主。}/p
{据他,他老家利川就有土司城,建在山上的,易守难攻。}/p
{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域,在没有外来干扰下,只能诞生也只适合低层次的社会形态,就像自然界里恶劣环境下只有更原始的生命生存一样。}/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眼皮子一跳。/p
打地主?分田地?/p
这是什么第二个李自成吗?/p
大清亡的跟大明一样?/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倒是对最后一句话挺感兴趣。/p
他想到了自家朝代的发展史。/p
“确实有几分道理。”/p
随后又陷入沉思。/p
如果把这句话放眼四海是不是也能通行呢?/p
他想到海外诸国发生的那些事。/p
英国地方不大却想进入中国贸易/p
是不是他们找到了一个落后的地方从而降低贸易成本呢?/p
乾隆下意识的合上里的扇子。/p
/p
土司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畜,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p
如广西西隆州古隆地方土司王尚氏等与贵州普安州捧酢地方的土司阿九等常年争夺歪染、乌舍、坝犁、鲁磉等寨。/p
雍正二年(24)告到官府,因事涉两省,地方官互相推诿,到四年(26)还没有审理。/p
又如湖南永顺地方的诸土舍,于雍正元年相互仇杀。/p
明代土司发动过对朝廷的战争,清代虽无此事,但土司、土舍也常到邻近州县抢劫,屠杀汉民的事屡屡发生。/p
于是双重矛盾出现了,土司属民与汉民对立,属民往往成群结伙骚扰汉民,有的在夜间乘人不备,焚屋屠戮,但他们又害怕汉民,一离开村寨,就怕被汉人杀害。/p
土司与地方官府又矛盾重重。有的汉人犯罪,逃匿土司,受其保护,州县官只有“用银钱买求”,才能得到,这就破坏了地方政府的司法权。/p
有的地方官无端欺凌土司,土司继承,需要州县官转呈,有的州县官借勒索,否则多方刁难。/p
有的土司向州县官送礼,若被上司知道,州县官反诬土司行贿钻营。若不送礼,“则加以傲抗之名,摭拾事,申报上司”,使土司左右不是。/p
有的地方官向土司要钱,致使土司不敢到府县城里,怕被拘留勒逼。/p
这些弊病,令土、汉民遭殃,朝廷政令不能统一贯彻,同时还导致地方吏治败坏。/p
雍正时期,土司制的弊病已暴露无遗,土民有脱离土司统治的强烈愿望,有的全村离开土司、土舍,呈请改归地方政府统辖。汉人也关心这样的事情。/p
/p
大明宣德时期/p
朱瞻基揣着里的暖炉若有所思。/p
羁縻治策与土官土司制度虽有区别,但核心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两者的做法可称为“羁縻之治”。/p
“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p
羁縻治策源自春秋战国,秦朝以后,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施用于边疆及其以远地区的治边之策。/p
延续了数千年,影响广泛而深远。/p
而土官土司制度与羁縻治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营思想、基本策略、施行的范围及成效等方面。/p
土官土司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既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与治理视角及行为方式也有关系。/p
朱瞻基摩挲着暖炉上面的花纹,思索呢喃着:/p
“时代、发展、选择”/p
/p
雍正二年(24),幕客兰鼎元提出削夺土司的办法:依据土司犯罪轻重,削减他的村落里数,这如同官员的罚俸降级处分。/p
若罪情严重,则夺其土司,将地方改归流官治理。/p
若不便改土归流的地方,就将为恶的土司除掉,把他的领地分散给其子弟,以众建土司,分其势力。/p
雍正四年(26),云贵总督鄂尔泰也建议改土归流,以流动的官吏,治理苗地,以代世袭的土司,雍正从之。/p
在改流方式上,云贵两省除一部分是以威力相威胁,借其他罪名对土司予以革职,大多通过战争方式解决。/p
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咄咄逼人的大规模用兵起了作用。/p
当地的土民“争备粮请兵”,请求官军前去帮助他们推翻当地酷虐的土舍。/p
在这股民意潮流的推动下,各地的改土归流和设官建制全都得以顺利展开。/p
西南改流的省份除了滇黔桂,还有与之接壤的湖北、湖南、四川。/p
湘鄂川比较接近内地,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多,汉、土民交往密切,土司、土舍的势力也,滇黔桂改流、建制的浩大声势给他们造成了猛烈冲击。/p
处于这种强大的内外压力之下,土司们相继呈请交出世袭印信,让出领地。/p
土司及其家属便都被从西南迁往内地,尤以皖、苏、赣三省最为集中,雍正要求各地督抚对他们予以关照,及时拨给房屋和土地,但不准他们再潜回原籍。/p
雍正九年(3),见改流已有头绪,鄂尔泰奉诏进京任武英殿大学士。其间改流仍在进行,一直到雍正十三年(35)/p
经过十年的不懈推进,滇黔桂湘鄂川等西南六省的改土归流和设官建制才基本实现。/p
这次改土归流历时之长,涉及地区之广,改流之彻底,影响之深远,均为明清乃至有史以来所仅见。/p
它不单单是从政治上取消了世袭土司、土舍,巩固了西南边疆,还伴随着一系列开发西南的经济和文化措施,包括兴修水利、开发交通、广设学校、实行科举等。/p
尽管其间也存在着许多缺憾和硬伤,但改土归流仍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变革。/p
而这次改土归流的运动,也西南边疆地区的内地化,成为中国本部的一环。/p
这一章应该是铺垫,目的是为了引出大义觉迷录/p
我对大义觉迷录里的什么辩论不感兴趣。/p
唯一感兴趣的是雍正在里面透露出的思想理念。/p
而这种思想理念才是他改土归流能彻底进行下去的根源动力。/p
也是他区别于其他清朝皇帝的根本。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