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乾隆:你懂个球
大明。/p
朱元璋摸着胡子,脸上没有一点不开心的颜色。/p
只是似笑非笑道:/p
“咱可不信这位英主看不出这是什么意思。”/p
马皇后用木如意敲着腿上胆经,长叹一声:/p
“别管最后的三身合一能不能达成。”/p
“康熙都一定会去按照目标执行。”/p
“那得利的是百姓就够了。”/p
/p
大清乾隆时期/p
“它就是在钓鱼!”/p
乾隆将上的扇子拍在御案上,脸色铁青。/p
三个条件,哪个不是苛刻无比?!/p
就那最简单的第一条也是可望不可及!/p
不信?/p
问问汉文帝、唐玄宗,那文景开元难道就真的人人衣食无忧了吗?/p
汉唐可是还有奴籍的!/p
但是/p
虽脸色铁青,可眼底深处确实深深的羡慕。/p
抛开其他事实不谈,那寿命可是实打实的给了/p
百分之二就是二十年啊/p
不要多,就冲着百分之十使劲,那也是一百年了/p
更何况/p
乾隆不由自主的咽了口口水。/p
恢复青春/p
他下意识看向自己的。/p
苍老、褶皱。/p
只有到了岁数才知道年轻的宝贵。/p
至大清贵族与自己的长生不老。/p
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p
乾隆再次看向天幕。/p
不知朕有没有这种荣幸?/p
/p
天幕上。/p
太和门死气沉沉地敞开着。/p
远处是深不见底的天空。/p
沉重的脚步声一下一下传来,发出巨大的回响。/p
一个拖着偌长辫子、身穿帝服的瘦削背影出现在大门的方空中。/p
一步一步向大门走去。/p
/p
大秦。/p
嬴政看着这明显不同与其他皇帝的画面,挑了挑眉,意有所指道:/p
“风雨欲来啊。”/p
对面四人默言不语。/p
他们看出来了,清初皇帝怕是没一个好相与的。/p
/p
大汉武帝时期/p
“这是清朝第四个皇帝了。”/p
刘彻突然没头没尾的一句,却让卫子夫陷入深思。/p
一个朝代的转折点就在这了。/p
后面是大治还是大崩,就看这位如何做了。/p
/p
在康熙的三十五个皇子之中,除了几个夭亡的、年幼的与无用的不值细以外,在大体上分为三派。/p
甲派是太子胤礽及其拥护者皇三子胤祉。/p
乙派是皇八子胤禩及其拥护者皇长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p
丙派是皇四子胤禛自己及其拥护者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p
胤禛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想当皇帝的,即使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他也没那想法。/p
基于这种心态,在太子争夺战中,他始终抱着局外人的态度。/p
一直到太子第二次被废后,胤禛的思想发生了动摇。/p
胤禛是四皇子,上面除了太子,就两个哥哥,大哥与三哥,但大哥又很快就被关进牢里,只剩下了三阿哥。/p
没想过太子之位不可能的,但大哥的悲惨遭遇也让他明白,觊觎太子之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p
胤禛开始举棋不定。/p
/p
天幕上。/p
灯火幽暗。/p
一位面容刚毅,目光炯炯的亲王坐在椅子上,看着烛火一动不动。/p
身边一位穿着黑色马褂的辫子文人轻声快速道:/p
“主子,此时已经到了重要关头。”/p
“陛下是个圣明的皇帝,但是心中对太子人选始终没有定夺。”/p
“诸王钩心斗角,有不并立之心,如果其他人当上了太子,主子将来定会受损啊。”/p
“主子,庸众的父子关系好处,但是英明的父亲难相处!”/p
“兄弟少,足之情好处,兄弟多了,关系不好处!”/p
“为何?跟英明的父亲相处,如果你不展现自己的优点,恐怕会被他嫌弃,如果过于展现自己的长处,又会让他心里不舒服,猜忌你。”/p
“兄弟多了,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间争强好胜,互相攀比,也不好相处。”/p
“想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孝、诚、和、忍。”/p
“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p
“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p
“此时,一定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会。”/p
亲王依然看着烛火,只是好半晌后才道:/p
“虽言为金石,却与我无用。”/p
“我根本没有争储之心,如果有争储之心的话,早就不是这么样。”/p
“无祸无福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气。”/p
他突然停下话头,低下头,看不清颜色。/p
片刻后又道:/p
“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p
“慎之,慎之。”/p
辫子文人闻言眼睛一亮,轻声轻语道:/p
“主子放心。”/p
“此间言语,天知地知!”/p
/p
也在这时,他的心腹戴铎开始劝他争位。/p
自此以后,胤禛就开始秘密结党营私,一方面处心积虑络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康熙发觉,竭力给人中正的感觉。/p
而胤禛虽然对康熙服侍得挺周到,但康熙好像始终跟他隔着一道墙一样,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把这个儿子跟太子之位联系在一起。/p
胤禛曾经为废太子话,还让人拿下废太子身上的锁链,给康熙留下了仁慈的印象。/p
康熙病重的时候,胤禛亲自端药送水,比其他阿哥表现得要真诚殷勤。/p
后来康熙封他为亲王的时候,他还表示想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们平等。/p
这种行为虽然作秀,但很容易引起其他地位较低的阿哥们的好感,也容易让康熙赏识。/p
胤禛在处理兄弟关系上也很有一套,他很清楚众阿哥们私下里斗得死去活来,甚至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p
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依旧跟所有阿哥正常往来。/p
/p
曹魏末年。/p
躺在榻上的司马懿盖着被子,望着天幕里的皇子操作,笑了笑。/p
“这人城府够深,演技够好。”/p
“就这点而讲,你们还真得学着点。”/p
司马昭坐在一旁,毫不在意的摆了摆。/p
“那何必舍近求远。”/p
“跟您学不就得了。”/p
司马懿的笑容消失,把盖在肚子上的被子往上拉了拉。/p
“滚出去。”/p
司马昭撇了撇嘴,一动不动。/p
本来就是吗。/p
/p
内外妥帖之后,胤禛开始紧锣密鼓地拉拢人才。/p
在胤禛的集团里文有戴铎,武有年羹尧。/p
此外,还有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沈廷正、武会元金昆、大学士马尔哈、礼部侍郎蔡珽、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p
到了康熙暮年的时候,在众多阿哥中,胤禛的势力已是最庞大的,门下掌握军政大权的人遍布四方,朝中也大有人在。/p
其他阿哥的势力明显不如他,三阿哥虽然跟康熙关系比较近,但是势力太。/p
八阿哥以前是竞争对,随着康熙的打压,成不了多大的气候。/p
/p
还有一个十四阿哥,据康熙非常宠爱他,但十四阿哥在外面带兵,有一定的兵权,却对政治不是十分熟悉,党羽也不是很多。/p
经过多年的经营,四阿哥胤禛已经是独占鳌头了。/p
/p
大清康熙时期/p
东宫。/p
胤礽坐在椅子上看着天幕,恨的牙痒痒。/p
老四啊老四,你可真会装样子啊!/p
但气了一瞬,胤礽又再次颓废了。/p
此时恨与不恨的,也没有什么意义了。/p
他回想起在乾清宫发生的事。/p
皇帝拿着金莲,连眼睛都不舍得移开一下。/p
哪里还记得什么儿子。/p
最后留在耳边的只有一句不痛不痒的话。/p
“送太子回东宫。”/p
胤礽闭上眼睛。/p
太子/p
这辈子都只能是太子了/p
/p
大清雍正时期/p
雍正默默翻了个白眼。/p
这话的属实难听。/p
什么叫结党营私?这叫共同进步!/p
我又不是暗害他人抢来的位置,是真真实实干实事外加一点宣传得来的位置!/p
“的跟朕要谋反一样。”/p
雍正实在忍不住吐槽道:/p
“话里话外朕城府深,深的是阿奇那!”/p
“他就是冻在冰层里的鱼,只待蛰伏整个冬天,一旦春暖花开便活蹦乱跳!”/p
“他才是城府甚深!善于伪装之辈!”/p
一旁的弘历看着突然不停唠唠叨叨着八叔坏话的阿玛,嘴角抽搐。/p
您是真恨啊。/p
/p
而胤禛不是那种讨人喜欢的人,但他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终于博得康熙的好感和信赖。/p
在晚年,康熙与胤禛的交往日渐频繁,大大的事情都很放心地交给这个儿子。/p
康熙五十六年(),明朝十三陵被盗,康熙让胤祉和胤禛去调查,并祭拜。/p
同年,孝惠皇太后去世,康熙病重,丧事交给胤祉和胤禛两人处理。/p
康熙六十年(2年,举行六十年登基大典庆祝,胤禛被派到盛京祭拜祖陵。/p
胤禛回来后,又祭奠太庙。/p
冬至的时候,胤禛又代表康熙祭天。/p
/p
大唐。/p
李世民突然感觉到好励志啊。/p
就像他一样。/p
“通往帝王之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p
“只要走得踏实,哪怕一开始并不是皇帝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最终也会凭借实力得到各方的青睐和支持。”/p
李承乾都听傻了。/p
阿耶,你这话不对劲吧?/p
你俩好像不是一个路数的吧!/p
但结果好像都一样/p
李承乾陷入沉思。/p
难道自己做错了?/p
应该学胤禛的做法?/p
/p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傍晚时分。/p
康熙紧急召见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和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来到病榻前,并传在南郊祭祀的四阿哥胤禛回畅春园。/p
躺在床上的康熙下达了人生中最后一道谕旨:“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p
戌时(晚七时至晚九时),康熙驾崩。/p
隆科多见胤禛只顾哀恸号哭,当即劝止,重复了康熙遗诏。/p
胤祉带头,向新皇帝胤禛叩首,表示听从父亲遗诏,绝对臣服,劝胤禛节哀。/p
胤禛迅速下令,用銮舆运载康熙遗体回乾清宫,而他在隆科多的保护下先期回到大内,准备迎接灵柩。/p
第二日,任命了胤禩、胤祥、马齐、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又封胤禩和胤祥为亲王,召胤禵回京,关闭京城九门。/p
十九日,胤禛正式登上皇位,派遣官员祭告天坛、太庙、社稷坛。/p
京城开禁,发布诏书,改年号为雍正。/p
/p
{九龙夺嫡呢?}/p
{夺什么嫡什么啊电视剧那叫戏剧冲突,二废太子后,雍正一家独大,除了康熙没人能和他掰腕子了,但康熙最后也属意他}/p
{那传位十四阿哥的法是为啥?}/p
{这种传闻能够迅速散播,主要还是因为康熙长期不立太子留下的后患。}/p
{人们宁愿相信,皇位之争跌宕起伏,那样更具有传奇色彩,也更符合皇家争斗的规律。}/p
{而稳妥传位本,显得苍白而无趣。同情失败者,是人之常情。}/p
{而关于胤禛将“十”修改成“于”的法,也根本是无稽之谈。胤禵等人胤禛改的是满文,显然满文里的“十”和“于”并非汉字的写法。}/p
{还有一个可以驳斥传闻的理由。}/p
{清代制度规定,书写皇子,不是“某子”,而是“皇某子”,如果“皇位传皇十四子”,若是将“十”改为“于”,就成了“皇位传皇于四子”,显然不通。}/p
{而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祯”,康熙的遗诏是“传位十四子胤祯”,雍亲王原来的名字不叫“胤禛”,他把“胤祯”改为“胤禛”。}/p
{这种法,也立不住脚。}/p
{康熙年间历次修订的宗室玉牒里,雍亲王均写为“胤禛”}/p
{那为什么会是胤禛呢?}/p
{你问我?我问谁去啊!}/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看着眼巴巴瞅着他的永琰,心中忍不住连连叹气。/p
矮子里拔高个。/p
自己实在是没别的人选了!/p
不然唉/p
“汉人长期延续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是经过多次尝试后,避免皇权之争的一个定论。”/p
乾隆决定用最最直白的言语讲通自家传位逻辑涵义。/p
免得这货歪曲了意思胡乱弄一通。/p
“抛开这个定论的对错,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觊觎皇位的竞争者的血腥争斗。”/p
“而任何事情,传承久了,就会被认为有理。”/p
“汉人常以为,篡权者并非正宗得位,是不道德的。”/p
“但实际上,要看谁登基后施行的政策是利民的还是祸害百姓的,这才更正确。”/p
“唐太宗就是其中翘楚。”/p
永琰点点头。/p
“那这跟圣祖传位玛法有什么关系呢?”/p
乾隆看着他,淡淡道:/p
“圣祖作为大清的主政者,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才按照汉人的方法,提前立太子并全力培养。”/p
“可他自己却忘了,汉人太子,一般是不干预朝政的。”/p
乾隆叹了口气道:/p
“到底,圣祖也是被明太祖与懿文太子之间的父子情迷惑了心智。”/p
“但不是谁都像明太祖与懿文太子父子俩一般的。”/p
“清军未入关之前,王子预政是传统政策。”/p
“以此通过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继承王位,保证了满族迅速崛起。”/p
“圣祖认为既有懿文太子珠玉在前,又有满族传统作为依据。”/p
“那就可以两者结合,选拔最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同时又学习汉家文明,用立太子表明满汉是一家。”/p
“不成想,这让废太子产生了急于登基的心理。”/p
乾隆看向天幕里那个脸色肃穆的阿玛,神情复杂。/p
带有几分感同身受道:/p
“晚年时,圣祖爷希望即位者必须首先要孝顺。”/p
“这是在立太子事件中,众多皇子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杀气腾腾的环境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p
“而出于对大清有利等的综合考虑,圣祖以国为重,选择了阿玛。”/p
“为何?”/p
“因为国家需要实治者,而非某一方面有特长的皇子。”/p
“饱经历练的世宗,在处理政务时的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大局为重,都赢得了圣祖的赞许。”/p
到最后,乾隆喃喃自语道:/p
“当爹的知道儿子的孝顺和不争是一种策略。”/p
“但父亲喜欢儿子的孝顺和不争,也觉得他这个策略是好的。”/p
“大家都是明白人。”/p
永琰的脸色有了几分变化,他欲言又止。/p
最后微微低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